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一句彌陀念到底,往生極樂永脫苦(蕅益大師金言-淨空法師開示)
一句彌陀念到底,往生極樂永脫苦(蕅益大師金言-淨空法師開示)
視頻引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6_-SSn66U
文字檔引用自:https://ft.hwadzan.com/dv.php?sn=32-243-0001&lang=zh_TW
蕅益大師開示 (共一集) 2017/8/8 台南極樂寺 檔名:32-243-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晚上好。
同學們要我跟大家講幾句話,我聽到也很歡喜。總算是我們有緣,沒有緣聽不到。跟大家講什麼?現在在這個地球上,宗教沒落了,儒釋道都衰了,佛法也不例外。講經教學不容易,要三寶加持,最重要的是要我們這一代人有福報,沒有福報,三寶加持加不上。所以關鍵還是在自己,就像讀書一樣。
我在六十六年前,剛剛聽到佛法。我親近方東美教授,跟他學哲學。那一年我二十六歲,對於宗教基本上來說都不能接受,總以為宗教是迷信,宗教是騙人的。方老師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感到非常驚訝,我說佛是宗教、是迷信,它怎麼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你還年輕,你不懂得,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大乘經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入佛門來的,不是出家人講經教學,不是的,是因為哲學界很著名的一位大德,他給我講哲學概論的時候,說出佛經哲學,我就從這入門,所以入門是從學術。
那個時代,六十六年前,我相信諸位都能體會到,社會風氣還算不錯。這些年來一年不如一年了,我們必須知道。什麼原因?老師也講了兩句話。我們年輕,總想多學一點東西,希望能夠到學校裡去聽老師的課。他在台灣大學教書。老師告訴我,「現代的學校」,是六十六年前的,不是現在的,六十六年前,他說「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到老師這幾句話,完全拒絕了,沒指望了,所以表情一定是很難過。大概過了五、六分鐘,老師說了,「你真想學,到我家裡來。」這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跟我約了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每個星期上一堂課,兩個小時,我的哲學是在他家裡學的。哲學講到最後講到佛經哲學,我們才真正了解,佛法不是迷信。那近代,這六十六年過去了,我們借鑑了西方的科學,特別是量子力學,很時髦的話,我也可以告訴諸位,大乘佛教是量子科學的最高峰,科學跟哲學都在大乘經裡,認真好好去學,確實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佛當年在世,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形容,是講究竟圓滿。佛有沒有說這麼多?沒有,沒有那麼多時間,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但是要知道佛陀那個時代,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天上午都要出去托缽,吃飯不能過中,一定是十一點半左右,太陽日中的時候,晚上睡覺樹下一宿,過這樣的生活。佛陀講經的時間就不是很長,應該是吃完飯之後,這個空檔是佛講經,我們估計應該有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是三十歲開悟的,開悟之後就講經,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中國人說八十歲,虛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七十九歲圓寂。對於佛陀一生的歷史,我們要知道,才不會迷失方向,才不會走錯路。
我學佛之後,緣分很殊勝,親近了章嘉大師,我的佛學基礎,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他往生了。以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跟他十年,這個十年前面七年是聽他老人家講經,後面三年是親近老人家,我也開始講經了。我出家是三十三歲,第二天白聖法師就請我到他辦的十普寺的三藏學院去教學。所以我出家第二天就上佛學院去上課,講經,一直沒有空過,到今年五十八年。但是今年體力差了,畢竟是九十一歲了,中氣不足,話說多了很累。從前沒有過的,最盛的時候,我是每天講經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那段時期在美國。
美國的緣也很盛。美國學佛比較上困難,工作太忙,空閒的時間很少,他每個星期兩天放假,星期六跟星期天都放假,工作五天,所以一個星期只有兩天可以學習經教,不是每天都能講經。只有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的一天。星期天雖然他不上班,他要整理家庭,要清潔環境,足足要一天的時間。居住的環境好,房子很大,有院子,要請別人來給你做,工資是論小時算的,一個小時多少錢,這樣算的,不是一天,他是論小時算的。所以大家為了節省一點錢,都留著自己做。星期天這一天工作,整理一下家園。
佛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不是誇張的話,是真的。但是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住世四十九年,這一開悟之後就講經,有沒有講這麼多?沒有。那八萬四千怎麼來的?八萬四千是個圓滿的數字。佛說法是應機說法,你是什麼樣的根機,你能接受哪些佛法他就教你,因人而異,應機而異,不相同的。而且所有的經典只講一次,沒有講過第二次的。
但是有例外,唯獨淨土宗的不止一次。淨土宗的經典無論是小本《彌陀經》,大本的《無量壽經》,都是多次宣講,很特殊。《彌陀經》究竟講多少次,我們可以看到翻譯的版本不一樣。就知道《無量壽經》最多,在中國有十二種譯本,換句話說,至少釋迦牟尼佛《無量壽經》講了十二遍,十二遍全結集下來了,留傳到後世。中文《大藏經》裡面這十二種裡面有七種失傳了,找不到了,經題有,能找得到經題,但是經找不到了。這證明多次宣講。蒙古《大藏經》裡面,蒙文也是直接從梵文翻譯的,有十幾種;日本《大藏經》裡頭有,有這些經題,但是內容也找不到了,所以多次宣講。
為什麼多次宣講?今天晚上我給諸位介紹這一張,大家都有了。這是蕅益大師的開示。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法門,末法時期,只有這個法門一生決定得度,千萬不能錯過。如果你錯過這樁事情,你就大錯了。這個法門說的人不一樣,意見不相同,我們到底跟誰學?中國人懂得教學,會學,應該怎麼學?一個老師,你走的是一條路;兩個老師,你走岔路了,到底哪一條好不知道;三條路三岔路口,四條路十字街頭,愈來愈麻煩,你很難有成就。為什麼?你的思惟是亂的,你心不定。學佛必須要知道,佛法的教學始終離不開戒定慧,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方法好在哪裡?它就在信願行。我們把這個文跟諸位簡單念一遍。
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沒有奇怪也沒有特殊,「只深信力行為要」。這一句話講完了,深信,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懷疑。怎麼樣不懷疑?希望《無量壽經》,最好是淨土五經都讀過。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要知道這個經決定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就這一部經,沒有聽說另外有一部經是講過二遍、三遍的,沒有。佛為什麼多次宣講?目的就是普度眾生,希望大家遇到這個法門,依教奉行,你就決定得度,一個都不空過,萬修萬人去。問題就是你對它信心動搖,這極樂世界到底是有還是沒有?這個麻煩就大了,信心不具足的去不了。第二個是願心,我願意去。極樂世界真有,這第一個信心具足,我一點都不懷疑。《阿彌陀經》我講了十幾遍,《無量壽經》也講了十幾遍,愈講愈歡喜,信心具足。力行就是念佛,執持名號,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今天把海賢老和尚的照片,在這本書裡頭,《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裡頭有一張照片,海賢老和尚的照片。在這個時代,最慈悲、最難得的為我們做榜樣。老和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二十歲出家,家裡非常清寒,一生過苦日子。他的師父傳戒法師,了不起的人,我們看到他的傳記,就知道那是個再來人,不是普通人。給賢公老和尚剃度,他二十歲出家剃度,只教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又告訴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
海賢老和尚的成就,得力於他一生老實、聽話、真幹,這個條件就成功了。謹記住自己師父一句話,一句佛號念到底。他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一三年,二O一三年,今年是二O一七年,四年前往生的,距離我們很近。他的弟子替老和尚寫了一個紀念冊,很值得看,記載老和尚一生修行。我看到他這些報告,這個老和尚應該是三十歲之前念佛功夫成片,也就是講應該在二十五歲前後,因為一般得功夫成片的,三年。他二十歲出家,應該在二十三、四歲,得功夫成片;三十歲,我相信不超過三十歲,得事一心不亂;四十歲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理一心不亂,相當於法身菩薩,跟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平等的階級,《華嚴經》上初住以上,不容易。
他的師父叮嚀他一句話,「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這話什麼意思?開悟了,他開悟了之後,一切法門教理全通了,但是怎麼樣?不能說,真的不能說。所以一生,你看他平平常常,沒有話說,人家問他佛法,就念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句話好說。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是簡單的人物。是因為生在這個時代,不許說,說的時候有災難,不說,明哲保身。這個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要能看得出來,這是我們今天學佛最好的榜樣。可是佛法要承傳,不承傳,在這個世間就斷了,傳什麼?只有傳淨宗法門,保證你這一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好!一了百了,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你在一生當中成佛,你要不要?要。
蕅益大師今天這一份開示,諸位好好的依教奉行,恭喜你,你是極樂世界彌陀弟子,你不是凡人。如果你對它有懷疑,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還不想走,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這個法門就簡單這一張,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就在此地,希望大家千萬不要空過。
下面蕅益大師用佛的話來說,「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念佛比參禪殊勝,參禪,一百個參禪的,難得有一個開悟的。念佛的,一千人念,一萬人念,個個往生,一個都不漏。你說哪個法門好?我們應該學哪個法門?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人家要勸你修禪,我這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比你那個禪高。不能見到別人就起心動念,心就動搖了,學學那個法門不錯。沒有一個法門能保證你成就,只有念佛往生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保證你成就,這一張就是保證書。
「天台云」,天台大師,唐朝智者大師,這天台宗的祖師,他說:「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是天台家修止觀,跟念佛來比,天台大師也說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都是真話,如果你要是真的明白了,在佛的經教之下,你就能如如不動。要不要學經教?要,為什麼要學經教?不能把佛法斷了。但是這不是第一樁大事。第一樁大事,我們怎樣脫離六道輪迴?那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樁大事。弘法利生是第二樁事情,有緣就做,沒有緣老實念佛,像海賢老和尚,最後現身說法。你看他的成就,就對淨宗增長信心,他用這個方法來度化眾生,表演,真去了。
雲棲是蓮池大師,蓮池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這八教是大乘八個宗。賢首是學《華嚴》,賢首宗,賢首大師是開山祖師,智者大師法華宗(天台山天台宗),窺基大師法相宗,還有從印度傳過來的,達摩祖師傳過來禪宗。在中國,還有密宗,密宗跟律宗,律宗,淨土。大乘八個宗派,八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該羅就是包括。「圓攝五宗」,五宗是講禪宗。禪宗六祖以後,一花五葉,它分五個宗派。那就是說教、禪都在一句佛號當中,圓圓滿滿。你要記得,這一句佛號統統包括,大乘、小乘全在裡頭,顯教、密教。
這個法門遇到了大福報,你怎麼會遇到這個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一切諸佛如來普度十方諸佛剎土眾生,都是這一句佛號,沒有例外的,這是說你福報太大。但是你如果是迷了,還想學這個學那個,那就太可惜了。
下面蕅益大師感嘆的說:「可惜今人,將念佛看作淺近勾當」。要修高深的,這是老太婆學的,不認識字的人學的。自己不甘心學這個,看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我們讀的書比他多,所以我們可以學經教。殊不知道,他最後的表演是圓滿成功。我們最後一招能不能跟他相比?這個大問題。他老人家的祕訣,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就是一句佛號。真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所以將念佛看作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以為參禪,禪是高,不錯。「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這是蕅益大師慈悲,把念佛法門跟教下、宗門做個簡單的比較。不認識的人,以為念佛淺,沒有什麼稀奇,禪高妙,教妙,談玄說妙,玄是指的禪宗,妙是指的教下。教下四個宗派,我們不能不知道。
下面說:「只貴信得及」。淨宗信是第一要緊,信有極樂世界,信有六道輪迴,我們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業力變現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善有惡,善感的三善道,惡則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很可怕,不能不知道。所以這個法門「信得及,守得穩」,穩是什麼?決定不改變,我就一句佛號念到底。「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你們想想佛會騙人嗎?佛不會騙人,祖師大德不會騙人。這裡面所提到的這些祖師大德,賢首、智者、蕅益、蓮池,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善知識,這不是假的。他們來到這個世間,示現一個普通人,為我們表法,給我們做榜樣,你看他一生,最後往生的境界就不一樣了。「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這就是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全都通了,到極樂世界自然通達,親近阿彌陀佛,彌陀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能小看了淨宗,淨宗太偉大了,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且保證解決,決定沒有妄語。
下面警告我們,「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就是你有信心,但是你的心不專,你的欲望還很多。看到經想學經教,看到戒就想穿袍搭衣,著重這些形式,這樣就錯了。所以「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想學講經教學;「遇宗門人」,遇到參禪的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持戒的),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錯了,大錯特錯了。但是這種人很多,我們看到很多。
我過去講了大概大小經典有一百多種,我在八十五歲那一年徹底放下了,《華嚴經》放下。《華嚴》我講了四千多個小時,講了多少?五分之一。用我的方法一直講下去,《華嚴經》講完需要兩萬個小時。我想到什麼問題?生死沒有把握。放下,不講了,專講《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我求生淨土要緊。所以要真的想到生死事大,其他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自己要想到自己未來怎麼辦,這一口氣不來之後我到哪裡去?這才叫大事。
下面勉勵我們,也都是真話。「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這句佛號念熟,像海賢老和尚一樣,念熟了。「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這講教下,這一部《大藏經》你全通了。我們要問海賢老和尚通不通?通。為什麼他不講?他的師父教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守住師父的教誨。他不是不會,他很內行,你念什麼經他都知道,你不懂意思他懂。下面,「千七百公案(禪宗的),向上機關」,怎麼開悟?也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
下面大乘菩薩修的六波羅蜜,這一句佛號六度圓滿。「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六波羅蜜裡頭第一個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貪瞋痴慢疑斷了,就是戒律圓滿。放下身心世界,大布施,布施、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這菩薩所修的。天台、法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這一句佛號就圓滿了,多簡單,何必找那麼多麻煩?
你們年輕有的是時間,可以去找,我不敢找了。我這樣的年齡隨時可以往生,現在阿彌陀佛還沒有來接,還有工作沒幹完。這個工作在我想來就是漢學院、宗教學院,目的是想辦宗教大學,幫助全世界的宗教都能夠通達教義,都能夠講經教學,要不然搞迷信。所以那就要辦個世界宗教大學,幫助全世界。在英國,我們這個問題已經正式提出來討論,而且有行動,英國在今年下半年要開辦一個博士班,和諧博士。辦這個班什麼意思?就是希望每一個宗教能夠推選兩個學生,博士生,幹什麼?講經教學,培養教師,把整個世界佛教回歸教育。
我們肯定宗教是教育,依照中國文字來說,中國宗有三個意思:第一個主要的,第二個重要的,第三個尊崇的,尊重、崇高;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宗教兩個字連起來,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兩個字定義如是。現在在宗教裡頭、佛教裡找不到這三條,所以要恢復,不但佛教要恢復,所有宗教都要恢復。每一個宗教都好,眾生的根性不一樣,像大家口味不一樣,有人喜歡佛,有人喜歡道,有人喜歡基督,有人喜歡安拉,不一樣,各隨所好,都好。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希望宗教教育能夠帶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走這條路。西方人已經開始了,我們要追上。
現在第一個階段培養師資,英國人帶頭幹,下半年招生,大概十幾個宗教,每個宗教兩個學生,還要派一個指導教授。三年,他們畢業了,個個都能講,個個都通達,學習自己的宗教,也要學習別人的宗教,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矛盾要化解。戒律,譬如說佛教講的五戒十善,每一個宗教經典裡頭都有;換句話說,五戒十善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戒條,沒有一個宗教不提倡的,這是好事情。
舊的宗教我們也有個想法,不能廢除,不能不要。為什麼?它是歷史,從舊的寺院庵堂、教堂可以看到宗教的歷史。舊的宗教一律歸宗教歷史文物館,用這個名義把它保留。而且一樣把它建築得很好,這裡面可以做佛事,可以做禮拜的,這個可以,那是舊的,你看古老的宗教是那樣。新的是教育、是學校,大學、中學、小學,這是辦學。活動是宗教有宗教活動中心,所有宗教辦活動都在一起,大家都看到,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好!希望宗教變成一家人。一家人吃東西口味不一樣,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辣的,所以所有宗教我們都要保留,都要尊重,他是我們的老前輩,要這樣去想。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宗教帶給我們安定和諧,幫助我們化解衝突。
菩薩六波羅蜜也在這裡頭,我把這底下念完。「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岐猶能惑志(迷惑),便不為真念佛也」。這是蕅益大師這兩行半告訴我們真念佛是什麼樣子。這些煩惱習氣還在,這是假念佛,這不是真念佛,真念佛的這統統放下了。下面再告訴我們,這很重要,「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想念到一心不亂,也沒有別的方法。「最初下手,須用念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這就是最初下手還要用念珠計數,計數你的心不會有胡思亂想,慢慢習氣把它念掉。念到熟了,純熟了,「不念自念」,這個時候計數行,不計數也行,就沒有拘束了。
底下這最後的兩行半給我們警惕,「若初心(初發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你經講得再好,沒用處,「下得千七百轉語」,這是講參禪,「皆是生死岸邊事」。不能成就,成就太難了,不是給你講開玩笑的話,禪宗是上上根人修的。我學佛的時候,我的三個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都警告我,禪不能碰,密不能碰,為什麼?你不是這個根性。只許可教下探討經典,增長信心,對佛法認識,最後歸淨土,一心念佛,求願往生。
今天我們的緣非常殊勝,我把蕅益大師這段開示介紹給大家,這一張紙就可以保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要不願意念經、念咒,要不願意的話,就這一張紙就行,它代表整個淨土宗。祖師的話要記住,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決定不能夠見異思遷。別人學這樣、學那樣,我們點頭,好,很好,叫我學,我不學,我比不上你,你有本事學,我沒有本事學,我只有念佛求生淨土。你說我不如你,我是不如你,我不跟你爭,我對你尊重,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知道這是保證書,決定有成就。
希望我們大家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學海賢老和尚。這是我們末法時期最好的導師,一句佛號念到底,最後的成就不可思議,給我們做出榜樣,距離我們四年前走的。千萬不要忘記,天天看著老和尚的像,向老和尚學習,就對了。我們今天晚上就說到此地,謝謝大家。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吃素念佛莫貪肉味,清心寡欲必少橫災,阿彌陀佛!
吃素念佛莫貪肉味,清心寡欲必少橫災,阿彌陀佛!
吃素、愛惜蟲蟻、念佛,可延壽、少病少傷、睡眠安穩(命中註定的災難會減輕)。一人念佛一人平安(也護及一家少災),多人念佛,世界無戰禍、瘟疫、地震大火颱風種種天災。關鍵時刻越多人念佛加吃素加不傷害蟲蟻,必產生大效果。若苦難重,可加念觀音,願平安。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化身)勸世之金言(末學略略解釋,有錯萬請海涵):
●又加時疫,此眾生同分惡業所感。祈遍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號,以期疫癘消滅。果能懇切至誠,決定有大效驗。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雖菩薩大慈,非不肯救濟,但以彼心不真切,決難感通。(節選自《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復吳居士書》)
註:大師說有人至誠念觀音聖號,若因瘟疫而死(觀音大慈悲,能解各種災難,不止瘟疫),天地也讓顛倒,日月也當倒行(意思是沒有這種道理,即至誠念佛念觀音,必有大效)。但若只隨口念一句二句,沒有誠心,難有感應。不是觀音不慈悲,而是觀音就是你自心所現,你不真誠,自然觀音也無從感應救度;觀音及諸佛菩薩的法身與你都是同一體的,重點在於自己有心念佛、努力認真念,一天二天三天…自然會起感應,此即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萬分恭敬則得萬分利益也。若是純粹佛菩薩會救度人,那全世界的苦難眾生早就救光光了,還會放著讓大家在這裏受苦嗎?故必知念佛是自心所感,有誠心向佛(平常學佛慈悲不傷蟲蟻動物,就是累積善心善行,不但災難不知覺間已減輕,即使有明顯災難,因著念佛念觀音,也會容易感應而消災,故常常念佛、學佛慈心的人,災難通常很少很輕),而佛的願力自然起作用,而得解脫也。
●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印光大師《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註:這段是勸人莫殺生。今生我吃他,下一世果報成熟,就變成他吃我(我可能已變成一條魚,被過去生的冤家吃掉)。故知刀兵劫(戰爭),都是累世累劫的殺生業所感召,若無殺生業,則遇到盜匪,他也會突然心慈,不會傷你。而瘟疫水災火災種種天災、大病,常戒殺放生的人,幾乎遇不到(有災有病也轉成少病輕病少災),才知愛護其他生命不傷害(如印光大師也不傷蟲蟻,三年後蟲蟻就遠離了),原來是保護自己(及一家平安,因家人沾光)。
●念觀音,不獨邀淨友念,當於村中及近村宣告,無論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大家各人在各人家裡,一路做事一路念。於行住坐臥中常念,決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處虎疫甚劇,陝西澄城縣寺前鎮附近,死數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兩個壞人,餘均無恙。甘肅甘谷何鴻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處,疫不入境。汝邀淨友念,是小辦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辦法。頂好吃淨素,如其不能,亦須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當此凶險之時,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為能救護。彼怕死願安樂者,當不至猶不以為然而忽之。(印光大師《三編·復穆宗淨居士書二》)
註:平日多念佛,遇大災大痛苦不能承受,可多念觀音,行住坐臥,坐車走路喝水躺著未睡著時,時時常小聲念或心中默念,決定不遭瘟疫(故可勸小孩多念佛、愛惜蟲蟻,能少吃肉多吃素更好,吃素不會沒營養,均衡吃,腦力、身體耐力更好)。大師也提及二個村子的故事,都是吃素念佛,一村子只死二個壞人,另一村沒事(其他沒念佛的村子就傷得頗重)。最好吃全素,實在不能也要少吃肉,就算真的不吃素,一樣要念佛,也是有效果(看真誠的程度,越真誠,效果越大。但若是真誠的人,沒人勉強吃肉,則自己一人決定是吃素的)。現今凶險(大師那時是民國二十年左右,中日戰爭甚劇,約二十九年大師就自在念佛往生了,我們今日地球不但道德沉淪且不信因果,故全球皆災、凶險加倍),更要多念佛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樑、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現在殺劫瀰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菩薩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印光大師《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
註:這是講觀音菩薩早就成佛,是「正法明如來」(只是又示現菩薩身(及天人身、人身、動物身…種種身分)自在分身無量、度化苦難眾生)。大家多學觀音慈心,利人利物之行,則不分別別人與我(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自己世界自己負責,即心境一體且境隨心轉,即因果報應自作自受),不再鬥爭,自然全世界同享太平,平安喜樂。
≡≡≡≡≡≡≡≡≡≡≡≡≡≡≡≡
以下是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及三十七品經文,佛告訴大家,這裏五濁惡世非常痛苦、多災難,皆因大家冤冤相報不信因果所致,只要向善、莫殺生、多念佛,必能斷災。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註:佛如父母,愛眾生如子。只要多念佛、學佛慈悲,則必少災無災。奈何佛「般泥洹」(滅度)後,這地球的眾生又開始虛偽不真誠、造作許多惡業,故災難又深重了。只有照彌勒菩薩所言,聽佛的教誨,自然去除災難。自己做,自己得利益,大家做,則一國一家乃至全世界都平安,此即「心、境一體且境隨心轉」,這個世間善少惡業多,故吃的喝的都有毒,各種災難沒停止過,若大家多念佛、愛惜蟲蟻、謙虛、不造作諸惡業,自然風調雨順世界平安、一家平安。古時人心較純樸,故災難較少,為何還有災難?只因古時大家仍有許多殺生行業行為,故戒殺吃素是關鍵,多念佛更是大助力。現在很需要!印光大師曾提過二個例子,都是瘟疫橫行,他勸弟子要多念佛戒殺,且輾轉相勸,男女老少都要勸,大家都念佛吃素,結果村子幾乎沒事,只有附近的村子(沒念佛)被瘟疫傷得甚慘。故念佛吃素很重要!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羣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何等為五?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瘂、痴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婬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讐。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尅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妷。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鬬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無量壽經有乾坤,一心念佛百萬禪(無量壽經讀誦視頻)
無量壽經有乾坤,一心念佛百萬禪(無量壽經讀誦視頻)
視頻引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GP5Yr2LbE
淨空老法師的部份開示,引用自:https://ft.hwadzan.com/dv.php?sn=02-039-0494&lang=zh_TW(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九四集) 2011/7/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94)。
「我從學佛我就心裡想著,對於古代祖師大德非常羨慕,他們都在一個地方,一生不下山。你看我們初祖遠公大師,當年在廬山蓋一個道場,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山上。那個時候就一部《無量壽經》,因為《彌陀經》跟《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譯出來,他們看到的就是一本《無量壽經》。我猜想非常可能是安世高的譯本,這個本子失傳了,《藏經》目錄裡頭有。安世高翻得好,沒有人不喜歡。他是意譯的,就像鳩摩羅什大師一樣,所以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就依這一部經、一句佛號,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先往生的人接引後往生的,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們都跟在阿彌陀佛身邊,你看到蓮社的同學都在阿彌陀佛身邊,這不是假的。慧遠大師在一生當中,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他沒有跟人說過。到他往生那一天才說出來,跟大家說極樂世界現前,他看到了,他要往生了,他說這個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人家問他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跟《無量壽經》講的一模一樣。
我們這一生太幸運了,怎麼會遇到這個法門!怎麼會遇到這部經典!是什麼原因?我們猜想,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的緣一定非常深厚,在現前這個時代,佛來加持我們。會集經本、會集註解都不是凡人,我曾經聽到這個信息不敢講,現在他們已經走了可以講,夏蓮老是普賢菩薩再來,黃念祖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走了可以說,在不能講。不是凡人,他是來救苦救難的。這部書確確實實像梅光羲居士序文裡面所說的,肯定是它普度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照我們中國人的說法,中國歷史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出生那一年是周召王二十四年,甲寅,釋迦牟尼佛屬老虎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要照這個年代算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這是中國人記載的,老一代的老法師統統用這個紀年;換句話說,佛距離我們三千年。三千年前所講的這些極其微妙的原理原則被今天量子學家發現,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經裡頭,方東美先生教我的時候,高等哲學;現在我們通過這麼多年學習,聽到外國科學家的報告,我們肯定它是全世界高等科學。這麼好的東西我們遇到了,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度。」
註一:
故不可輕易毀謗夏蓮居居士、黃念祖居士也,因其極可能是佛菩薩再來(夏居士被慧明老法師印證開悟,黃念祖居士被夏居士印證開悟)二位都被印證已開悟,一生所行所示,苦為眾生、普為眾生,一位會集無量壽經善本,一位註解此無量壽經善本,皆是大善知識無誤。虛雲老和尚曾親自與夏老居士會面,相談後大為讚嘆,說夏居士乃大善知識,要旁人好好跟他學習。近代宏琳法師曾用多年時間寫成「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一書(此書解答了許多疑惑,看了此書,就不會對夏蓮居居士懷疑了),此書被從不愛照相、念佛九十二年的海賢老和尚見到,問送書的人此書名為何?對方答「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海賢老和尚高興萬分(阿彌陀佛大概早就告知只要看到這本書,就可以往生西方了),立刻穿上大紅袈裟,手捧此書,要求人為他照相。數天後,老和尚就預知時至,自在念佛往生了(任務已完成,讓大家對淨空老法師、對夏蓮居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有信心。此經深明彌陀四十八願、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前身)修行發願歷程而終於成就極樂世界及濁世惡苦及念佛往生西方的好處;已有許多人受持此經,自在無病念佛往生西方了)。
無量壽經九個本子(五種原譯、三種會集(其中包含夏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一個節校本),喜歡讀哪一本都行(重點是念佛求生西方之心)。夏蓮居居士臨終前十天亦把他的常寂光境界講出來(至少是法身大士、分證佛),並預言他會集的本子會從海外傳回中國,且會弘揚全世界(顯見其非普通人)。後來確實由律航法師(當時未出家,是在台灣出家,他也是夏居士的弟子)在民國三十八年帶來台灣,輾轉給李炳南居士(印光大師的弟子)一本,講過一遍,後來時機成熟,學生淨空法師印了很多紀念往生的李炳南老師,大家看了此經都非常歡喜,要淨空法師講解,於是由台灣宣揚到海外,又漸漸傳回中國大陸,現在此經也遍布全球了,正是印證了夏蓮居大士的預言。阿彌陀佛!
註二:以下是節錄「無量壽經」相關文(在無量壽經經文四十八品後面常有這一些會集緣起及誦讀癒病消災的文章),是黃念祖居士所寫 (全文連此:https://book.bfnn.org/books/0828.htm) ,文中提到若能受持經戒(盡量改習氣、多念佛)、肯拜誦、肯讀誦、肯弘揚此「無量壽經會集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者,皆必得十方一切諸佛諸菩薩護佑,且亦獲彌勒菩薩於刀兵劫(戰爭)及一切天災、瘟疫、飢荒中得到護佑,常讀此經常念佛,則消冤解孽、超度先祖、一家平安、助世界平安無災也。下面「大經合讚」亦是絕佳,意味無窮,明示念佛具足一切禪、律、密、天台、賢首等法門也,念佛念此經求生西方必一生成佛無疑意也。阿彌陀佛!末學頂禮。
≡≡≡≡≡≡≡≡≡≡≡≡≡≡≡≡≡≡≡≡≡≡≡
肆、後記
註經甫畢,再申數言。念祖障深福薄。浮生數十年,於煩惱堆裏,顛沛流離,幸蒙慈光照沐,得休歇處。故感恩圖報,拚死註經。於己未之歲(一九七九年),屏除俗務,廣集中外經論,苦心參研,構思醞釀,經歷二載。乃於辛酉(一九八一)掩門謝客,一心註解。該年竣初稿,次年竣二稿。連歲帶病突擊,體不能任。血壓過高(220/120),心臟間歇,出現死脈。於是於癸亥(一九八三)輟筆,閉門潛修。每日念佛修法,並持咒數萬。甲子(一九八四)春,醫仍警告,應注意休息。但鑒於無常迅速,時不我待。故寧可書成而失命,不願輟著以自保。於是奮筆修成三稿。時經六載,方告粗成。智淺力拙,必多錯誤。故先油印,廣求教正。以便修改,期能略顯經旨,用報佛恩。
數年來力疾註經,或冒酷暑,汗濕稿紙;或感佛慈,淚洗筆痕;或遍體毛豎,詞句泉湧;或茅塞頓開,拍案驚呼!本為報恩,愈報恩彌感佛恩之難報;發心註解,因註經方知經義之幽玄。於禪淨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經之事事無礙,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圓融絕待,言思路絕,微妙精深不可窮盡。乃知大經如海,現所註明者,實未及毛端之一滴。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確是來自大海。
是法圓融,超情離見。如帝網珠,重重無盡。無邊教海、無量陀羅尼、八萬四千法門,如是無量無邊一切妙法,皆可入一一法中。如千珠光色悉入一一珠中,於一珠中,全攝千珠。故此大經攝無盡藏。六字洪名,攝一切法。淨土即禪。經云:「以眾生心,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又「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又淨宗即密,一句彌陀即是真言(往生咒第一句即是梵音之聖號),又「聲字即實相」,故持名無異持咒,念佛即是念實相,直截究竟,不可思議。
若據理體,則「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導歸圓頓,門門同是帝珠。故本解中讚淨土,亦即讚禪讚密,讚一切法。佛法如截旃檀,片片皆香;如瀉水銀,粒粒皆圓。若論應機,則千差萬別,難易天淵。大平等中,極顯差別。於千珠中,唯淨法一珠,具縛凡夫,易聞易知,易信易入。於一切法中,最為易行。又復圓攝萬法,頓超三乘,心作心是,當下究竟。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號即是性德方顯。「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祇於一念」。廣攝萬類,會歸一乘。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故於一切法中,首宏淨土也。
如是殊勝妙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念祖下愚,曷敢臆測。敬祈諸方緇素、久修大德,不吝慈悲,垂賜棒正,以匡不逮,不勝企禱之至。
黃念祖恭敬頂禮
甲子初秋……
空間維數愈高,其境界愈不可思議。由此復度多空間之學說,可減少人類對於佛教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例如:小大相容,延促同時,一多相即,重重無盡。)之疑惑。世人每以世間常識為判定真偽是非之標準。惜未知此所謂為常識者,正是主觀錯覺之產物耳。
日松下真一云:「這實在很奇怪。正是現代物理學(元質點論)的真理,並用實驗加以證明。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嘆嗎?」卡普拉在其《物理學之道》,(中譯本名《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云:「古老的宗教典籍《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當前大科學家作如是驚嘆者,大有人在。上之二氏,僅彼中區區二例而已。
卡氏復於其書之結尾處指出:「我們(西方)的整個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許就取決於我們能否進行這種變革。它最終取決於我們採納東方神秘主義某些陰(指《易經》坤卦之德)的態度和能力。......」西方文明所急需採納者,乃東方哲學之精髓。而佛教妙諦正是其中之頂峰。目前西方學術界有識之士,來求起死之藥。我輩佛徒若能善巧傳播如來真實之義,對於人類未來之文明幸福,定可有空前之貢獻。
卡氏指出,《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有驚人之相似性。而《無量壽經》,稱為《華嚴》之中本。《華嚴》事事無礙法界之十玄門,備具於本經。故於注經之初,曾擬廣泛聯繫科學。但以內容繁重,乃棄初衷。茲於重印之機,補誌數則。篇幅所限,未暢欲云。挂一漏萬,貽笑方家。唯冀讀者了知,本經實為世出世法之要典,慎勿因其未合常情而輕忽之,則幸甚矣。
前歲甲子所印之本,乃未定稿。茲蒙江南緇素大德發心大量印行。乃更加校訂,正其謬誤,刪其未妥,釋其晦澀,力求明確易解。但為水平所限,未能盡如所願。念祖乃愚昧下凡。注解大經,似管窺天。敬祈諸方大德,不棄鄙陋,續賜指正為叩。
黃念祖再記於北京蓮舍一九八六年(丙寅)四月……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
黃念祖
丙戌之冬,家慈梅太夫人壽辰,念祖敬承慈命,重印吾師蓮公夏老居士所會集之無量壽經千部,深願各地聞風興起,印者無量,讀者無量,發心獲益者無量,以廣法施而迴劫運。迺甫經逾月,而淨宗學會、儒佛同心學會,以暨崇儉素食會、萬國道德會、正誼學會等,諸方善信先後發心,續印此經達三千部,于以見人之好善,誰不如我。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念祖所印千部,既有家母舅南昌梅公為之序,又有家岳丈三台蕭公為之跋,而此次發心續印諸公,咸欲念祖略敘梗概,用誌勝緣。雖自維淺陋,然於義不可以辭,謹就見聞感想所及,供養大眾,幸垂察焉。
愚聞蓮師之集成此經也,首蒙宗教俱徹之大德慧老法師,於佛前持經攝影,以資印證。繼有禪宗大德月溪法師力贊速印。復有密宗大德超一法師協助流通。更有律宗大德慈舟法師親為科判,並在濟開講,盛況空前;拈花寺亦曾開講全部。至於領眾課誦此經,則有極樂庵方丈妙禪老和尚;並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薌社長,在寺開講兩月。而長期以此自課者,則有悟妙法師、本覺法師,與比丘尼心常師。發願注解此經者,則有曾著蒙藏佛教史之妙舟法師。期以十年精力為此經疏鈔者,則有淨宗祖庭石壁山玄中寺方丈雪峰法師。妙雪兩師,與續可法師,均為大學畢業;妙續兩師,又均曾服務於軍政教育各界者也。而續公出家因緣,則半由此經。當其幼年,即於吾師信仰極深。中年發心學佛,吾師即以此經授之曰:佛法非同小緣,宜先熟此以培善根。乃未半月竟能背誦。吾師嘉其猛利,為講淨宗要旨,連夕達旦,凡四十日。隆冬風雪,爐火無溫,聽者講者俱忘寒疲。續公欲企淨業大成,未幾敝履世榮,披剃圓具。現已宏法平津,群推其慧辯特出,皆此經有以啟之。
以上所述,均為目前出家大德,與此經有殊勝因緣者。至若唐宋以前,高僧名賢受持讚演,獲得靈感者,不可勝數。而現在居士中得益此經者,尤多可紀:有素不信佛,因睹此經善根頓發,遂率眷屬同受皈戒,最先課讀,最先成誦,最先印行二千部於十五年前者,故丕威將軍張公憲臣也。十年課誦此經,從未間斷,且在黃陽山閉關手寫數本施人,古稀高齡,健逾少壯,李西原老居士也。多年沉痀,百藥罔效,因拜誦此經宿疾頓瘳,正信既啟,判若兩人,發願盡未來際讀此宏此者,黃正明女士;踵而行之者,李明坤、梅葛明、錦明女士等也。乍讀此經歡喜讚歎,未幾即能背誦如流,從此皈向佛門,志修淨業者,張輔卿將軍也。發心手寫此經,預備將來影印者,則有蕭公方駿、郭公則澐、李君廣平。因誦持而堅正信,或為日課,或能背誦,或除宿障,或增善根,則有曲善堂、夏悟明、王述宗諸居士。雖向佛乘,未獲途轍,驟遇此經,如貧得寶,則有馮性圓諸女士。夙信淨土,自謂已窺堂奧,及讀此經,始愧往昔未得門徑;又聞吾師講解,乃知此法頓賅八教,圓攝五宗,廣大精深,令人歡嘆、愧奮於不能自已,則念祖與黃臚初中將、齊重九居士等也。至於讀誦此經,或著顯效,或獲密益,耳目所及,已難悉數。亦有乍信乍疑,隨人言轉,或熟視無睹,或期諸將來,此雖福緣未具,善根容有發時。
若於原譯即未遍讀,會本更未詳參,妄逞瞽說,意存嫉忌,則竟是波旬眷屬,如來所謂可憐憫者。本經有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又云:「惡憍懈怠及邪見,譬如盲人恒處暗。」於以見眾生機感各各不同,善根不可思議,業力亦不可思議,我佛已屢言之矣!念祖初獲此本,未遑措意,迨蒐集五種原譯,逐一披讀,始知此經非特為淨土群經之綱要,而且於世道隆污,國運興衰,有絕大關係。又檢三家節會之本,詳參互校,益恍然於吾師弘法救世之苦心,與會集此經之精慎,實非淺識寡學所能夢見。宜乎緇素大德,先後倡導、讚嘆,不謀而同也。
善乎沈善登居士(曾著報恩論,近代佛學界特出人物)之言曰:淨宗之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此經備示依正莊嚴、修持位次而外,實如前跋所謂:苦樂忻厭、生佛感應之理,闡發盡致;顯密性相、事理因果之義,賅括無遺,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讀,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宏也。慨自世風日下,人心陷溺,同業共感,劫運空前,群感切膚,咸思挽救。然而劫由業成,業由心造,欲迴劫運,須正人心。世風未轉,劫運難迴,苦因不拔,苦果難出。
本經菩薩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剴切指示濁世致苦之由,與出苦之方,深悲極慈,重重誨勉。其間歷敘眾生以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痛燒之報,儼然為今日災劫寫照。欲令眾生觀果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來,離苦得樂。若僅知持名,不明綱宗,即昧往生正因,難收感應效果。是以本經於禮佛現光之前,又復揭示:「佛所行處,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以上十三句經文)蓋法不異佛,佛不離法,此經誦持處,即佛光照攝處。更有如前跋所云:果能受持讀誦,必獲開慧滅業、延壽增福之效;普遍流通,實有移風易俗、矯正人心之功。是以前清開國,特重此經。宮庭課誦,著為定例。故得人知自戒,上下相安。迨乎末葉輟誦,綱紀日紊,而清社亦顛覆隨之矣。會疏有云:此經乃七難消滅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訣。實為確論,非讆言也。
猶憶日寇鴟張,國都播遷,林故主席禮請海內唯一耆德虛雲老法師,主持法會。念祖服務後方,幸獲皈依。老法師諄諄誥誡吾人,亦以挽劫修道,自他俱利,莫如潛心淨業。當代龍象太虛大師,提倡建設人間淨土,亦曾詳引此經文句。與夫蓮師會集此本之深心,示現雖異,而悲願無殊。由是觀之,無論挽劫修道,與建設人間淨土,莫不以此為根本階梯,可斷言矣。此經多印一部,持誦多增一人,即減少一分業力,挽回一分世運。所望弘法長德,憂世賢達,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達俗、事理雙融之契經,凡聖齊攝、性修不二之寶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輝,則其潛消災禍,扶翌倫紀,效力之偉將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圖莫善於此,救時之要亦莫先於此。耆碩俊彥所見皆同,幸勿等閑視之也。
更有進者,如來懸記,此經獨留。值斯經者,皆可得度。報恩論云:「人道一日不壞,則此經一日不壞。」又謂此乃佛說一切經中真實、圓頓、了義,反乎此者即皆魔說。可謂大聲疾呼懇切極矣。竊意當來獨留者,必為此本無疑,因其備具諸譯之長故。又復當知,彌勒菩薩即受此經於佛,且曾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見悲華經)。凡於此經受持宏揚者,即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之所擁護。然必肯讀肯弘,方能與菩薩本願相應。因此菩薩受佛重誨,於此經典作大守護故。至於會集緣起,及其重要意義,具詳梅黃兩序,暨大經合讚中。威遠黃君,為吾師入室弟子,梅公則與吾師同遊佛海,幾四十年。南梅北夏,有若岱華並峙。相知既深,所言尤確,詳閱兩序,再讀本經,更易瞭然。固無待念祖複述。仍將大經合讚節印於後,深研熟昧,獲益無窮。切望讀者加之意焉。
丙戌嘉平佛成道日弟子江陵黃念祖敬跋
弟子眾等敬以印經功德,迴施法界一切有情,此經所在咸蒙慈光,夙現冤親,同獲解脫,凡有受持讀誦印寫流通,罪障消除,福慧增長,並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陵弱,各得其所。共登覺岸,圓證菩提。十方善信,咸同此願。
三、大經合讚
欲修淨業者必讀此經,因其為淨宗諸經綱要故;非讀不能深入故,讀之能得總持故。已修淨業者,不可不讀此經,因其於世出世間因果、苦樂,詳賅無遺故;非熟讀不能堅正信故;又於極樂依正修持法式,非讀此不易明了故。
習禪者須讀此經,因此法門即無上深妙禪故;彌陀即自性故,淨土即惟心故;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故;又即淨即禪故,淨外無禪故;不信淨土即不信禪故,亦即不信自心故。
學密者須讀此經,因自經首上師說法,入灌頂階,受菩提記,以迄道場莊嚴,本尊放光,全部具足四種曼陀羅故。又密嚴不離極樂故。
宗賢首者不可不讀此經,因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處處導歸極樂故;純顯理事無礙故;又即小本《華嚴》故;極樂即華藏故。
宗天台者不可不讀此經,因隨文虔誦,止觀已具,不歷次第,自在圓頓門中故;即境即心故,會三歸一故;又即《法華》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故。
宗法相者不可不讀此經,因極樂依正即法相故;信願持名是唯識故;由願生而悟無生,由依他而證圓實故;入有得空,轉識成智故。
已持小本者再讀此經,頓覺心地開朗;讀此經再持小本,更見簡妙精切。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讀《觀經》者再讀此經,益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因其於出世三福闡發更詳故。又日觀、水觀乃至寶樹、菩薩佛觀,較之《觀經》簡要易修故。
未信佛者不可不讀此經,以此經能起正信故;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故;一染識田永為道種故;能讀此經,即不信佛亦不失為善人故。
喜文字者不可不讀此經,因此經皆漢魏唐宋原文,雅潔簡練故;熟讀能悟作文方法故;能使文境高妙故;又由文字般若以起觀照,能達實相故。
向大乘者必讀此經,因經中云:如說修行,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無量億菩薩,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故;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故。
學儒者不可不讀此經,因一向專念,即是誠意正心故;發菩提心,方能明德親民故;同生極樂,方可謂之止於至善故;舉凡《易》之寂感,《書》之精一,《禮》之毋不敬,《詩》之思勿邪,皆在此經之內故。
無論治軍、從政、求學、經商,皆不可不讀此經,因其能對治貪瞋癡故;消業去習故;增福開慧故;能矯正人心移風易俗故;能消災化劫,使國運昌隆,世界平安故;是即無盡寶藏故。
無論僧俗男女,皆不可不讀此經,因其普被三根故;能治眾病故;拔苦與樂故;是破暗之明燈,業海之慈航故;實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故;是以十方諸佛同讚故。
三、 蓮翁恩師八秩壽讚 黃念祖
(先師夏蓮老八秩壽辰,作此頌讚。原稿毀於文革浩劫,時逾廿載,腦中僅得十分之八七。茲因註先師匯集之《無量壽經》,彌感夫子宮室之美,故補綴成篇,附錄卷末。)
猗與恩師 大善知識 乘願再來 示生塵世 圓解圓修 智慧猛利
宗通說通 圓融一味 金剛正眼 爍破大千 續佛慧命 繼祖心傳
從顯入密 攝禪歸淨 萬流入海 一心淨信 一句彌陀 即深妙禪
淨念相繼 直透玄關 知恩報恩 宏法利生 掩關津門 專究大經
無量壽經 淨宗寶幢 苦無善本 塵封大藏 老婆心切 匯集五經
廣攝眾妙 究竟一乘 暢佛本懷 為世明燈 三載功圓 群稱善本
當來經滅 獨留是經 流傳末後 必此會本 衣珠出塵 諸佛歡喜
龍天慶讚 天花如雨 德風廣被 名稱普聞 大眾欽仰 趨拜師門
宮牆九仞 妙德難思 慕名者眾 知音者希 知音傳實 慕名傳虛
隨人喝彩 矮子看戲 終日相逢 終日不見 身在廬山 不識真面
雖不識面 已在山中 聞風睹影 萬福攸同 師灑甘露 普潤三根
開我茅塞 出我迷津 眼翳頓消 大事初明 得休歇處 慶快生平
師壽八秩 慶喜讚歎 請師住世 作人天眼 惡海騰波 唯賴慈航
願我導師 長壽無疆
甲子初秋乘恩弟子黃念祖追憶於北京蓮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