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正氣歌」眾所熟知,是文天祥稟浩然正氣所作,而在天地萬物中,莫不存在著「正氣」!頭二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正氣【光明】存在於一切好壞事物中)就說明了一切。

在日月中有正氣:常放光明故。
在海河中有正氣:以水潤養萬物故。
在山林中有正氣:芳香氣息不散故。
在雲彩中有正氣:至高無上又能隨順萬物(地形)故(表謙虛)。
在士人身上有正氣:為文清白故。
在農夫身上有正氣:辛苦種穀養萬民故。
在工人身上有正氣:築建物踏實故。
在商人身上有正氣:老實經營故。
在陰暗處有正氣:更顯光明可貴故。
在恐怖處有正氣:正是消業、希求光明之心更懇切故。
在痛苦中有正氣:得人安慰,令他人種福;耐心消舊業、令人反省,又若文天祥在逆境中作正氣歌引人正氣故。
在快樂處有正氣:有樂同享,廣結善緣故。
在美好處有正氣:善有善報故。
在畫裏有正氣:如「地獄變相圖」(江逸子老師作品),讓人知地獄之可怕而能謹言慎行故。
在歌裏有正氣:如佛曲讓人結佛緣故。
在菜裏有正氣:不貪美味是為正氣故。
連在糞便處也有正氣:古代有孝子嚐父母的糞便以明病情,真大孝光明故。
           
故不用說,電腦、手機、…都有正氣,在部落格轉貼或書寫引人向善文章,或在手機傳送佛曲、發布慈善活動訊息及傳達關心,皆正氣光明也。

正氣光明,無所不在!它有一個無法言說的「本體」,卻能產生無盡的妙用,這叫「(環)境隨心轉」。譬如電風扇,您是找不到它的「圓心」的(可用顯微鏡找呀!越找越小,越小越找,找不盡(到)呀!),但您不能說電風扇沒有!因為,它吹出的風好涼呀!(在天熱時最管用了!),這就是空能生有(圓心是空,涼風是有),又空、有不二(空有一體),佛法,不過在講這個而已。要體會,就多多念佛、養慈悲心吧!(念佛心易定,定能生慧;慈悲障易消,障消則心清。念佛與慈悲是一【體】不是二;慈悲心念佛,境界轉最快!)

另外,正氣歌裏有「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極不佳之環境,於我而言,如同西方極樂)二句,歷史上記載,文天祥亦是對佛法有所接觸的,而「安樂國」亦是佛經中,「西方極樂世界」的另一譯名,沒想到西方極樂也在文天祥的文章裏,阿彌陀佛真是無所不在,佛光普照呀!

有正氣就有邪氣,故若「邪心轉境界」,則越轉越黑暗,文天祥變成「文不吉祥」了!故,喜歡寫文章的話,就多寫些正氣浩然的文吧!自然大放光明,您的人生路越來越燦爛,也澤及世界眾生(大家沾您的光;您的真善念波遍及一切處),普皆利益也。

附上正氣歌,祈願大家一起找回正氣,自然邪氣趨除,而能轉變壞境界成好境界(改善命運)。(文中有許多古代志士豪傑為國為民犧牲生命之典故,如唐朝安祿山造反,張巡死守睢陽城…,諸位大善讀者有興趣者可上網查詳細說明。):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念佛生西典範六則


念佛生西典範六則

以下六則淨宗大德生西典故,末學會大略解釋,供養大家,謝謝。(節錄自毛惕園居士所著「念佛法要」一書之卷二,網址:http://book.bfnn.org/article2/1142.htm

註:文中的【按】…,是毛居士的評語,非末學所寫,先作報告,謝謝。

身痛心念

清周光、西蓮居士,江寧諸生。性純厚,淡於名利,雖家世貴顯,無紈習。中年,長齋奉佛,日誦佛號萬聲,求生淨土。戚友相見,寒喧數語,即以淨土法門諄諄勸勉。集資重刊彌陀疏鈔,手自校讎,以廣流通。耄年,神氣矍鑠,念佛益銳。忽患疝疾甚危,而執持名號不輟。疾旋癒,人或以此稱之,則云:「我於爾時,初亦痛苦難忍,繼想身既是假,苦亦非真,況身之與心,精粗判然,彼身自痛苦,我無如彼何,我心自念佛,彼亦無如我何。始猶身心角立,漸漸只知有心,不知有身,而痛苦遂絕矣。」後念佛而逝。

【按】念佛能治歷劫生死重病,況知身假苦非真,難忍能忍,不惟痛苦遂絕,且時至往生,因病危痛苦時作得主,臨終往生時自能作主耳。

大意:清朝西蓮居士,在江寧高級學府學習的學生。性情純厚,淡泊名利,雖家世顯赫,無驕慢、惡劣習氣。中年時,吃素念佛,每日念佛萬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戚朋友相見,也只略微問候幾句,便勸他們念佛求生西方。集錢財重印「阿彌陀經疏鈔」(淨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為阿彌陀經作的註解),親自校對以廣流通。八、九十歲,仍然神氣充足、精神健旺,念佛更加精進;忽患腹病命危,但他念佛名號不休止,很快把病念好了!有人將念佛治好病之事問他,他說:「我一開始也是痛苦難忍耐,接著想這身既然是假的,病苦自然亦是幻化,而且身體、意志兩不同,身體痛他的,我心念我的佛,於是漸漸身苦漸不感覺,只知念佛相續,而病苦即好了。」後來西蓮居士念佛往生西方。

覺照念佛

清范用和、元禮居士,錢塘人。幼習儒,事親孝,父母病,先後割肱和樂而癒。甫壯年,親歿妻亡,慨卻塵緣,習玄功十餘年,頗著效。後閱雲棲書有省,遂受歸戒,壹志堅持,乃至獸毛蠶絲,不以著體,盡棄所習,專修淨土。好善樂施,放生恤貧,不惜勞瘁。遇貧難僧眾,供養不缺。嗣掩念佛關百日,方靜息間,玄功忽現,覺天地之氣,於虛空中,縷縷然,汨汨然,從口鼻貫入,直至丹田,與己之元氣和,輕安不可言喻。頃有嬰兒長數寸,由頂門出,遊漾於前,經時許,仍由頂門入。此後,每至靜極忘念時,輒有嬰兒出入如前。初喜甚,繼轉念曰:「此非如楞嚴五十種陰魔之謂耶?若作奇特,將受群邪,念佛志在西方,聖境不現,奚以此為?」遂時覺照,正念現前,嬰兒不復出。於唯心之旨,深有契悟,信行願力,愈加純摯。常語人曰:「此生平第一險關,少不省覺,便墮旁門,故修行不可不慎也。」忽了結諸務,示子別友,念佛坐逝,殮猶頂溫,年六十三。

【按】曾習外道玄功,願常覺照,免墮旁門,正念現前,群邪自息。

大意:清朝元禮居士,錢塘人。小時學習儒家經典,孝順父母。父母生病,先後割自身皮肉入藥給父母喝而使病好。才三、四十歲左右,父母、妻子都逝去。他對人世看開了,於是修習練神化氣之功法十多年(元禮居士想修煉成仙,消遙自在,不知神仙是有壽命的,壽盡一樣墮落投胎),頗有效果。後來讀到雲棲大師(即蓮池大師)的著作方才省悟過來,唯有求生西方極樂才是畢竟解脫之道!於是受皈(歸)戒,學佛念佛;志向堅定,連動物毛皮作的衣服鞋子都不穿,以前學的統統放棄,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好善樂施、放生助貧苦,不辭辛勞;遇到貧苦受難的出家人,都盡力幫他們。

後來閉百日關,屏絕外緣,專心念佛,才得輕安感受,過去學習的玄功境界現前,氣走經脈,覺與天地合而為一,舒服至極!這時有數寸大之小嬰兒從頭頂冒出,經一個時辰多,又由頭頂穴位入體內;從此以後,元禮居士貪著此種境界,故每每出現小嬰兒出現而輕安之境界,本來很高興,後來才驚覺這是「楞嚴經」裏所說的五陰十魔境界,若是「貪著境界」,恐發狂著魔也,自己是要求生西方的,怎麼會執著這種境界呢?於是更專心於佛號、不去貪著嬰兒景像,後來,這種情形就漸漸消失了。此後,他對「萬法唯心造」體會更深!對求生西方,信心願力更堅切!(一切宇宙森羅萬象,皆是此心所變,故該求取最好的,就是念佛成佛,成西方大菩薩!一生不退轉,必定速成佛,才真正消遙大自在,十方自由來去!【雖去無所去,去而無去;雖來無所來,來而無來;心、境一體、又境隨心轉故】)

經此一番,他常對人言:「這是我修行第一次遇到如此危險難關,稍一不小心,就依舊入輪迴,故修行真要小心萬分!」(打坐修煉氣機,實是危險,不比念佛有佛力加持;但念佛遇任何感應,仍要平常心一心念佛方是穩當。)元禮居士沒多久就交代後事,與孩子、朋友道別,坐著念佛往生了。入殮時頭頂仍溫熱,活了六十三歲。

註:上述小嬰兒從頭頂出,是「出陽神」,修得好,可以成仙自由來去;修不好,就是著魔發狂!但成仙不究竟,壽盡就墮落。佛經有時講五道、六道,有時講七趣,七趣就是把「仙道」從六道中再分出來;五道就是把天道、天阿修羅合在一道。(六道是:天道、天阿修羅、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

密行精進

清陳居士,遺其名,常熟世英茂才之從父也。每晨起,爇香默然,誦經課佛,風雨寒暑不間,歷有年所,家人莫之知,蓋密行也。逝前三月,自言歸期,家人以其無疾而弗信。三日前示微疾,起居如常,至期坐脫,家人環呼,乃開目略示數言。旋曰:「吾去矣」,遂瞑,體發異香三日。

【按】古人密行,寒暑無間,雖家人亦不知。今則沽名釣譽,一暴十寒,故念佛者多,往生者少,戒之慎之。

大意:清朝陳居士,不知其名字,常熟人。每日清晨作功課,誦經念佛,風雨不斷,經過一段長時間,家人並不知道他在暗中修行。往生前三個月,陳居士跟家人說三個月後要走了,家人看他好好的、沒病的樣子,並不相信他說的話。(陳居士乃「預知時至」,知道自己的歸期,這在念佛功深的念佛人中,並不奇怪。)往生前三天,他稍感體弱,但起居正常,果然三天後坐著往生;家人圍繞著他呼喊,他張開眼睛勸說了幾句(不外勸念佛及自己見到蓮花、佛菩薩接引等事),繼而說:「我去了。」於是閉上眼睛往生,身體發出奇特香味持續三日。

用力猛厲

清錢翼山、萬鎰居士,常熟人,業酤善飲。旋修淨業,力改前行,戒殺斷葷酒,勸母長齋念佛。一子病瘵,念佛而終,人誹笑之,奉佛如故。妻亡,處之淡然,拒勸續娶者曰:「有子而殤,續復何為,吾志在出世,豈屑屑於嗣續哉。」店屋失火,望空祝曰:「吾業應焚燒,願勿傷鄰舍。」火滅,鄰果無恙。忽患咯血疾,生死心切,念佛益厲。尋病劇,進食輒吐,戚謝鳳梧告以古德斷食見佛事,欣然曰:「有此大便宜事,吾當勇為。」即盥沐,詣佛前拈香發誓,持七日齋,出資放生,求生淨土,日夜念佛不輟,渴則噉瓜而已。問徹夜不睡,得不疲乏耶?曰:「利其不睡,得多念佛。我無病時,不得安閒,今病得閒,正好著力,何疲乏之有。」期滿,神識昏亂,大懼,合掌枕上,命燃指,謝曰:「君此時,發此願,與燃指同,不如一意西方之為愈也。」遂閉目念佛,初若勉強,用力猛厲,漸神志安定。復得助緣十數人,晝夜佛聲相續。忽見西方三聖現前,光明相好,欲踴身金臺,聞空中言:「汝身未淨。」即命香湯浴畢,三聖現如故,謂家人曰:「吾已遊淨土,見無數蓮華,吾坐其中,樂不可言!」指自身曰:「此非吾身。」旋曰:「佛盈室矣,」面西坐逝,年三十八。

【按】葷酒能斷,貪毒盡也。誹笑不顧,瞋毒盡也。子殤妻亡,處之淡然,愛根斷也。拒勸續娶,不屑嗣續,癡毒盡也。故能遭逆境而初心不退,纏疾苦而正念堅持,雖猶業障現前,神識昏亂,而能用力猛厲,復得助緣,卒獲瑞感金臺,神遊蓮域,洵堪示範!

大意:清朝萬鎰居士,常熟人。賣酒亦善飲酒。不久他修淨土念佛求生西方,盡力改自己過去習氣,戒殺生、吃素戒飲酒,並勸母親長素念佛。他的一個孩子重病,念佛往生西方。一些不明理者,便藉此誹謗嘲笑他(大概笑說佛法無用、沒有因果之類的話),但他並不動心,依舊精進念佛。後來,妻子也死了,他心情平靜,並且拒絕勸他再娶的人說:「已經死了一個孩子,為何一定要續香火呢?我的志向是解脫輪迴,豈在延續香火呢?」後來店屋失火,萬鎰居士對著天空祈求:「我自己的罪業,理當報償家屋受火災。但願不要傷到鄰家。」火滅後,鄰家果然沒事。沒多久,萬鎰居士忽得吐血症,知生死關頭近,唯有精進念佛!

病越來越重,吃東西就吐,親戚謝鳳梧告訴他古大德斷食念佛而見佛往生之事,他高興道:「有這麼便宜事?我該勇猛精進!」就洗澡並在佛前點香發誓,七天吃素齋戒,出錢放生,以此迴向求生西方。他日夜念佛不停,口渴就吃一點水果解渴。有人問他整晚不睡,不疲倦嗎?他說:「幸好不睡覺,得以多念佛,我沒病時,因工作而疏於念佛,今因病有空,正好念佛,怎會疲乏呢?」七天後,他的神識呈現昏亂,心裏大為恐慌,便求人為他燃指,以表真心!謝居士對他說:「你此時發此誓願,已經展現真心,就不用燃指了,不如一心念佛吧!」於是萬鎰居士閉上眼睛一心念佛,一開始有些勉強,但他勇猛努力,漸漸地,他神志安定了;且又得到助力,十多人幫他助念,日夜佛聲相續不斷!

忽然,萬鎰居士見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相好光明,他想站上蓮花金臺,空中有聲音說:「你的身體未乾淨。」於是萬鎰居士即要求淨水沐浴,洗好後,西方三聖又再出現,這時他對家人說:「我已神遊淨土,見到無數蓮花,我坐在其中,快樂不可言說!」又指著自己身體說:「這個臭皮囊不是我的身。」又說:「佛的光明充滿於房間(已身處於淨土,故已無所謂房間矣)。」說完面向西方坐著往生了。他活了三十八年。


註:上面提到,有一些人嘲笑萬鎰居士學佛竟然不能保住孩子,其實,因果通三世(前一世、前二世、…,今世,未來一世、未來二世、…;名三世,實則無數世也),凡夫肉眼不明,不知其前因後果也。有的是因念佛,故而重的報應轉成輕的報應,及未來世的報應先於此世報掉,這是佔了便宜,但在不明理人看來,就會誤會了。且於今萬鎰居士往生西方,正好與其孩子相聚,同為道侶,同是大菩薩,同度眾生,何不快樂哉!

講一個典故:佛陀時代,有一位殺羊屠夫,因過去六世曾有一次供養到聖人,遂得一些福報,這殺羊人有一點宿命通,可記得前幾世(但更遠就不知道了),他第一世殺羊,死後升天享福,天福享盡,他墮下人間,仍記得天界享福之事,他以為是殺羊的關係,於是又以殺羊為業,死後又升天,如此連續六世。

當時的阿闍世王問世尊為何這殺羊人能夠升天?世尊說,這是因為殺羊人過去供養到聖人,得了數世的福報,但此世是最後一世,下一世他將酬償過去六世殺羊的重大罪業,墮地獄去了。阿闍世王這才恍然大悟。

助念得力

民國楊蓮航居士,浙江餘姚人,家貧業商。聞童覺航修業,屢往就教,解悟超群。旋與蓮社念佛,因病殺生,漸遠蓮友,後病劇,蓮友告以必死,自審亦不起,乃憬然悔,力疾詣佛前,盡情披露,投誠懺悔,復守五戒,誓不再犯。從此放下萬緣,掃除愛欲,一心默持佛號,以待報盡。蓮友知其持名功淺,先為請人助念。後兩日,蓮友亦助念,忽覺神氣清爽,夢見光明。至二更,蓮友將回家,詎知此時助念已得力,便云:「我西方尚未到,須蓮友全夜高聲助念,不可輟。」眾復高聲念佛,並時時策勵。忽頻笑云:「西方今到矣,好蓮花!好寶池!好光明!」目注佛像而逝。仍助念至體冷為度,不令家人哭泣,迄午頂門猶溫,年三十。

【按】持名功淺,能獲往生者,得蓮友助念之力也。助念之緊要如此,願多提倡。如無蓮友,請用念佛錄音帶助念,較為方便,亦可得助念往生之大利也。

大意:民國年間,楊蓮航居士,浙江省餘姚人,家裏貧窮經商。聽聞童覺航居士專修淨土,常去請教,遂能深入佛法。很快地,他常到蓮社念佛,後來因病而殺生食肉(大抵是有人勸他吧!其亦對生死未看開、復又不確切信佛也),於是漸漸遠離念佛蓮友,後來病痛更加劇,蓮友告訴他性命恐已不保,他自己亦有所覺,於是起懺悔心,到佛像前,盡情說出自己的過失,剴切懺悔!又拾起五戒(殺、盜、淫、妄、酒),誓不再犯!從此放下一切貪著,一心一意精持佛名,以待業報盡,彌陀親接引!

蓮友們知道楊居士念佛功夫未深,先多請一些人幫他助念,二天後蓮友也都來助念。楊蓮航居士忽然覺得神清氣爽且夢到大光明,到夜二更時分,蓮友欲回家,殊不知此時楊居士念佛得力,更待臨門一腳,便說:「我西方尚未到(已接近成功),需要你們助我一把,高聲念佛不可停!」,大家於是大聲念佛並不時鼓勵他振奮精神,提起正念。忽然,他笑道:「西方到了!好蓮花!好個七寶池!好大的光明!」並目視佛像而往生了。蓮友仍助念到他全身冷透為止,中間不許家人哭泣(怕引起他對家人的眷戀),到中午,楊居士的身冷了,頭頂仍是溫熱的,活了三十年。(全身冷了,頭頂仍是熱的,是成聖的象徵,因身與宇宙是一體的,故息息相關也,若是全身冷了,腳底仍熱,是下地獄了。)

捨咒念佛

民國張珍午居士,旅日學醫,兼學密宗。後患腫病,業境現前,平日持咒靈驗,此時全不得力,乃轉而念佛,始業境消滅。遂屏醫藥,一心持名。其妻勸進飲食曰:「汝勿擾我,但助我念佛,並集道友助念,我今日行矣。」道友至,同聲助念,自亦隨聲朗念,尋結印念佛而逝。

【按】臨終業境現前,詎非惡道之先見耶?此時持咒全不得力,幸轉而念佛,並集道友助念,始業消往生。捨淨修密者,可為殷鑑!

大意:民國年間,張珍午居士,到日本學醫兼學習密宗,後患癌症,業障現前,平常持咒很靈驗,此時全不得力,於是轉而一心念阿彌陀佛,業障的現象才消退。於是不再吃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他的妻子勸他吃東西,他說:「你不要干擾我,只求你幫我念佛,並請道友來助念,我今天要走了。」等到道友來後,大家同聲助念佛號,他亦大聲一起念,很快地,他手結彌陀印念佛往生了。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念佛生西典範四則


念佛生西典範四則

以下四則皆淨宗祖師略傳,末學會大略解釋,供養大家,謝謝。(節錄自毛惕園居士所著「念佛法要」一書之卷二,網址:http://book.bfnn.org/article2/1142.htm

註:文中的【按】…,是毛居士的評語,非末學所寫,先作報告,謝謝。

念佛不休

唐善導大師,蓮宗二祖也。因見道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精勤禮念。旋至京師,激發四眾。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亦須流汗,以表至誠。常念佛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百千,光亦如之,人皆能見。出則演說淨土法門,無暫時不為利生事。三十餘年,未嘗睡眠,除沐浴外,從不脫衣,護持戒品,纖毫不犯,絕意名利,離諸戲笑。每自獨行,不與人共,恐談世事,妨修道業。三衣瓶缽,躬自持洗,好食供眾,粗惡自奉,乳酪醍醐,皆不飲噉。所有襯施,用寫阿彌陀經十餘萬卷,畫西方聖境三百餘壁,修營塔寺,然燈續明,終歲不絕。道俗從化者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日課佛名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三昧,生淨土者,不可勝紀。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端身立化。

【按】大師係阿彌陀佛化身,為念佛示範,廣度眾生。願即效法,絕意名利,念佛不休。

大意:唐朝善導大師,淨宗第二代祖師,因為見到道綽禪師的修行道場,方知淨土法門是直接、快速之脫離生死輪迴法門,於是從此精進拜佛、念佛,後境界越高,便至京城鼓勵四眾(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念佛。常長跪念佛至氣力用盡才休息;即使寒凍天氣也要念出汗來,以表誠心!念佛時常有光從口出,念多少聲佛,出多少光,人們亦都能見到。除念佛外,無時無刻不勸人念佛。三十多年不睡覺…生活中除自念佛、勸念佛,不與人多聊無益之事,常獨自步行念佛,不與人多說話,怕影響了心的清淨(閒話說多確實會讓心雜亂,況大師已經活在彌陀光明輕安中,大樂也)。

大師心慈悲,好食給人吃,粗劣食物自己吃,精煉的奶製品皆不敢吃。所有信眾的供養都花在寫阿彌陀經十多萬卷並送給人,另畫西方極樂圖三百多幅,修塔寺、燃佛燈,終年不休。因此越來越多人願意跟善導大師學習念佛,有的念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天定課念佛號一萬至十萬聲,因此有的人念到一心不亂(得三昧),而生淨土者非常多。一天,大師忽然對弟子說:「我要拋卻這臭皮囊,回西方去了。」後登上寺前柳樹,面向西方說:「願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勢至二位菩薩幫我,讓我正念分明,得生『安養國』(即西方極樂世界)」說完站著往生了。

福慧雙修

唐五會、法照大師,蓮宗四祖也。居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蒙文殊以威神,攝入五臺聖境,禮問:「佛法浩瀚,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令無休息。」問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並舒金臂摩頂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菩提。」師歡喜作禮而退。於是篤志念佛,日夜無曠,誓生淨土。忽見梵僧佛陀波利曰:「汝華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

【按】大師蒙文殊開示:念佛供養,福慧雙修,最為徑要。願即信受奉行,日夜無曠,誓生淨土,速證菩提。

大意:唐朝法照大師,淨宗第四祖,在雲峰寺精勤修行,忽蒙文殊菩薩以威神力加持,到了五台山聖境(另一度空間維次,一般人見不到),法照大師跪拜問:「學佛最快成就的是哪一個法門呢?」文殊菩薩說:「現今念佛正是時候;所有修行法門,最殊勝即念佛加上供養三寶最為快速!我在過去久遠年代,因念佛供養,證得圓滿的智慧(空能生有、空有不二),故知過去諸佛,皆從念佛成就,故知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中最殊勝的!你應常念佛,無間無斷!」「那怎麼念呢?念那尊佛?」法照大師問。「在這個娑婆世界(十億個銀河系)西方經過十萬億佛國土,有阿彌陀佛,其願力不可思議,你要念他名號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不退成佛!」文殊菩薩說完又伸出金色手臂為法照大師摩頭預言:「你以念佛之故,很快就能夠成佛。若善男子、女人願快速成佛者,就修念佛法門,可速成佛!」法照大師歡欣禮拜退去,精進念佛,日夜不休。有一日,見印度僧人「佛陀婆利」說:「您的蓮花已成就,三年後花開見佛。」三年後,法照大師與眾人說:「西方緣熟,我走了。」便坐著念佛往生。

註:三寶乃「佛、法、僧」,佛表「覺而不迷」,法表「正知正見」,僧表「清淨無染」;存一顆清淨無染,不被名利、惡習氣所轉之覺悟、正見心,乃真供養三寶。故若一心念佛,亦福慧雙修也;若不能從早到晚念佛,平常再輔以多行善功(助人、印佛經、正知見佛書、修十善、修佛寺、造橋舖路…)以迴向求生西方,亦大有利益。

誘兒念佛

唐臺巖、少康大師,蓮宗五祖也。姓同,縉雲人。幼出家,通經論,善毘尼。嗣詣洛陽白馬寺,見善導大師西方化導文放光,因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影堂瞻禮,感大師現身空中:「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一遂往新定,人無識者,乃乞錢誘小兒念佛一聲,即與一錢,月餘,念佛求錢者眾,師云:「念佛十佛,乃與汝錢。」如是年餘,凡男女少長見師者,皆云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於道路。旋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每遇齋日,善信畢集,乃升座高聲念佛,眾共和之,見師念佛一聲,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十佛,若貫珠焉。師云:「汝等見佛者,必得往生。」眾皆欣慰。禮佛人數千,亦有道不見者。忽囑道俗:「當於淨土起增進,於閰浮提生厭離心,汝等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

【按】乞錢誘小兒念佛,以財法二施,廣化有情也。佛從口出,放光而逝,乃念佛功成,必生安養也。

大意:唐朝少康大師,淨宗第五祖。小小年紀就出家,通達經論,精於戒律。有日到洛陽城白馬寺,見到善導大師「西方化導文」竟放光芒,因而到長安城光明寺善導大師的紀念室瞻仰頂禮,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現身空中,說:「你依我的教誨,精進念佛並勸他人念佛,日久功成,必生西方極樂世界!」少康大師便往「新定」去,沒人認識他,於是他向人化緣銀錢,再用錢勸誘小孩童念佛一聲給一塊,一個多月後,念佛求錢的人越來越多,少康大師便又說:「念十聲佛才能給一塊。」就這樣過了一年多,男女老少都認識了少康大師,一見面就是一聲「阿彌陀佛」,此後街上滿是念佛聲,少康大師見緣份成熟,便在烏龍山建念佛道場…,當大家會集一處,大師就帶大家大聲念佛。少康大師每念一聲佛號,口中就出一尊化佛,念十聲就出十尊化佛,好像一串珠次第而現,大師對大家說:「你們有見到化佛者,必能往生西方!」大家聽了很感安慰,不過也有少數沒見到的(大概念佛不精進,生西心願不懇切故),大師此時忽然對大家說:「你們要繼續努力念佛,對地球(閻浮提)生出離心,你們此刻有見我光明者,真我弟子也!」說完身放數道光芒而往生。

註:少康大師,古大德亦謂其為阿彌陀佛化身也,有其典故。

萬行莊嚴

宋永明、智覺、沖玄、延壽大師,蓮宗六祖也。錢塘王氏子,知稅務,多用官錢,買放生命,罪當死,臨刑,錢文穆王使人瞷之,色不變,命釋之。遂出家,參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以宿願未決,登智者巖,作「一心禪定」與「萬行莊嚴淨土」二鬥鬮,冥心精禱,七拈皆淨土鬮,於是一意修淨業,蒙觀音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及萬善同歸集,指歸淨土,後往永明寺,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行峰,行道念佛,人聞天樂鳴空。誦法華經積一萬三千卷,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鬼神食,買贖生命,皆以回向淨土。忽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後有僧病人冥,見王供像殿左,勤致禮拜,詢知為師,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按】大師係阿隬陀佛化身,猶七拈皆淨土鬮,始一意淨業,上品上生。為志在禪定,而行必捨禪修淨者示範也。

大意:宋朝永明延壽大師,淨宗第六代祖師,王婦人的孩子,作小官(管錢的),常盜用官錢(公款)買魚蝦、鳥等生命放生,東窗事發,被人發現,判死刑,大師之前供稱盜用的公款都是放生用的,不是自己用,錢文穆王就命人在行刑現場偷看,大師臨行刑時果然神色安然,毫無恐懼,於是錢文穆王知道大師沒說假話,便命人將大師放了。大師於是出家為僧,到天台山與韶國師學禪,洞徹心性之理。但心裏放不下的,該領人修淨土還是修禪?於是登上智者大師紀念山巖,誠心捻鬮決定,結果七次都是指示淨土,於是延壽大師專心弘揚淨土法門,後又蒙觀音菩薩以甘露水灌口,遂獲大無礙辯才!著有「宗鏡錄」及「萬善同歸集」,此二文集皆導歸淨土。

後往永明寺,認真念佛修行,很多人常聞到天樂鳴空。誦「法華經」一萬三千部,有弟子一千七百人,常為眾人傳授菩薩戒,行佛事施鬼神食物、買放生命,都將功德迴向西方。有一日忽然點香告知大眾,坐著往生西方了,壽七十二歲。

後來,有一名僧人生病,魂魄入了陰間,見到閻羅王供一尊像在大殿左側,勤懇禮拜。問閻羅王,閻羅王說,這是永明延壽大師,已上品上生西方了,閻羅王因敬重大師盛德,所以禮拜。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境隨心轉,天地有情


境隨心轉,天地有情


「資源回收再利用」,在現在很夯(流行),大家都想保護地球;就像地球過去一直用調配好的雨水、暖陽、輕柔的風、無波的大海來供養大家,讓農人能種出美麗的花、結實的(稻)穗;讓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能在少天災的情形下維繫生活…

但其實,生活可以更美好的,自古代至近代一、二百年前,災難雖沒有今日多,但每隔一段時間,總還是有天災人禍,這起因為何呢?

佛在經典裏為我們說了很多,因果酬償也。人們在地球上的一切作為,即使是人心純樸的古代,亦並不圓滿。以吃食來說,有許多生命,如魚族海鮮、山禽異獸,乃至豬牛羊等,莫不葬生於人們的口中,人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將這些畜生或獵捕,或飼養繼而殺害;被殺害而被吃食者(如魚、蝦、豬、…),固然因其過去生中造業而墮畜生道而被人宰殺吃食,但殺害及吃食者,亦難免有輕重罪報(直接殺害者罪較重)。如此怨怨相報若不試圖解開,則只有越纏越緊,最後同墮仇恨之地獄苦海!這也就是為何古代雖人心純樸,但天災人禍總不能完全免除。(被殺害的無數怨靈及人們的貪瞋痴種種罪惡作為,造成磁場不協調而形成天災)

楞嚴經中,佛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講的就是六道輪迴互相報仇的事實真相。

人殺了羊,羊自然懷恨在心,待未來世處於優勢,譬如生到人道做人,碰到過去殺他的人,雖不記得,但心中的仇恨可能趨使他將過去生中的仇家殺害。佛簡單幾句話,道盡了六道輪迴的苦狀:報仇的人苦,被報仇的人也苦。(戰爭的由來即復如是也,是一個集體的仇恨互報共業。)

曾經有一個典故:有一個小沙彌(小出家人),他照師父的吩咐拿著桶子到溪邊取水,不料意外撈到一條魚。小沙彌把魚給打死了。數十年後,小沙彌已成為一位高僧,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將軍經過寺院前,見到高僧,忽然心中莫名火生,拉弓拔箭對準高僧。高僧道:「我等您很久了!」將軍聞言不解,高僧又說:「我小時候,殺了一條魚,那條魚投生到人道來了,那條魚就是您!」將軍聞言才恍然大悟為何自己看到這名高僧就起怨恨心。這名將軍其實也學佛(且也境界不凡),他嘆道:「怨怨相報何時了!」說完站著往生了。而高僧也立刻坐著往生,了結了一段恩怨。

高僧與將軍因學佛而能互相解脫地獄無盡苦海,實大幸!今日人們卻因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挑戰因果而準備接受地球的反撲!(大火、大雨、大旱、大風、大疫、…)有些人受到災難時會說「老天無眼、天地無情」,言下之意,天地的災變是人們無法控制的。這話並不圓滿,天地(宇宙)與人乃至所有眾生,是一體的:人心善,天地善,人心惡,天地不仁,此即「境隨心轉」(環境隨著心轉變)。舉人來講,一個好人,他可能對人很好,對動物不好(喜歡殺蟑螂、蚊蟲,又喜歡釣蝦、吃螃蟹),這樣的人,他仍然造殺業,果報成熟時,仍然會得各種怪病;不過,他的朋友會關心他的(讓他心裏有一些安慰),但,不能幫他解除病痛、血光之苦。這樣的境隨心轉,不夠圓滿,仍是惡性循環。

有一個世界,跟這裏(地球)大異其趣,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裏因阿彌陀佛的大願伏住眾生習氣,是圓滿的良性循環,沒有眾生互相吞食之可怕情形,那是一個真、善、美的世界!地是軟的,樹是金的,花是甜的,風是香的,音是美的,……故佛在二百五十部經典中,勸大家求生西方快樂修行,但欲往生西方,亦要有一顆真善之心才行,惡習氣雖不能一時斷盡,但也要盡力改進,直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引。

現時既然流行回收,末學也來學習收一收!

將生氣回收,轉成歉意,再製成真誠給別人,地球多了和諧。
將自私回收,轉成熱心,再製成關懷給別人,地球多了平安。
將苛刻回收,轉成寬容,再製成溫暖給別人,地球多了調和。
將貪心回收,轉成大方,再製成施捨給別人,地球多了富足。
將肉食回收,轉成素食,再製成清氣給別人,地球少了毒氣。
將批評回收,轉成讚美,再製成歡喜給別人,地球少了怨氣。
將驕傲回收,轉成謙虛,再製成恭敬給別人,地球少了霸氣。
將念魔回收,轉成念佛,再製成圓滿給別人,地球具足一切大光明!(貪婪、仇恨、自私、…一切不善心行,都是念魔;念佛號、存慈心,都是念佛)

將一切不好的東西回收,再製成有用的東西回報給地球,回報給一切人、事、物,這樣,地球會很美,人心會很美,世界、國家會很美,萬事萬物都會很美,這叫良性循環(好的「境隨心轉」),也叫資源回收再利用。

希望,人人都能覺悟,善待動物(能少吃肉【一星期吃個三天、五天素都很不錯】或更進而吃奶蛋素或全素更好),善待周遭人們(莫隨口批評),能多念佛更好,這樣,自己的身心會漸康泰,世界的災難亦會越來越少。雖不容易完全做到,但自己先做,亦先救自己也。

無量壽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十七品提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小體悟:「佛」表大公無私、此心清淨慈悲;人們若能學佛的大慈大悲,並常念佛號淨心,則身心平安、和順、不被瘟疫傷害,飲食不缺,大家亦願聽你的勸告,而這世界就更能物產豐饒、風調雨順、災難、瘟疫不發生,戰爭免除,大國不欺凌小國,大個(子)不欺負小個(子),大家各安本分,此稱良性循環,世界會起不思議的變化,如畜生減少,漸漸人人相安,地球亦起根本變化,不用怕人滿為患(空間維次是無限的),如西方極樂,有無數的大菩薩(沒有畜生道,所以畜生往生西方都會成為大菩薩;經中提到的西方各種鳥類,是阿彌陀佛變現的),亦不人滿為患也,如同江、河、溪水同流向大海,海平面卻是不會增高(現在會增高,就是人心濁惡加上行為造作所使然,境隨心轉)。

附上無量壽經三十七品經文:「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註:這一品經文提到在這裏修行比在無量壽國(西方極樂世界)功德殊勝,但切莫誤會,以為在地球修行比西方極樂修行更易成就,非也。譬如我人一整天心清淨,甚至被人辱罵亦不起一絲毫恨心,則確實是超過西方修行,但且試問,容易否?我人只要稍起一念恨心或懶散、懈怠,就遠不如西方極樂修行,而我們日常生活雜思雜念一大堆,簡直糗大了!佛這一品所說,其實是希望念佛人認真修行,到了西方品位自然高,成佛更快速。(真正常念佛,則不用到西方,在這裏就感受到佛號持續而心境處於輕安的狀態,宛然已在西方極樂。)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隨喜功德改命運


隨喜功德改命運

佛門中有一句話,叫「隨喜功德」,意思是見到別人的好事,隨喜為之讚嘆,則可得功德矣。

眾生本是一體,猶如同根,只因執著、分別,故成枝、成葉而各各不知(你不知我,我不知你,實則你我同一體)。舉一比喻,譬如夢中有高樓白雲,有自己,有討厭的人,有動物,這些都是「一體」的,不是別人放到您的腦袋,是您自己「創造」,是「一個自己」;人生亦復如是,六道輪迴亦復如是。

明此道理,見人成功,自然不會嫉妒;明此道理,自然不會隨意批評他人,因為傷害他人即傷自己也。

有的人,看到有錢人就嫉妒,要知道,這些有錢人是過去生中有修善才得今世福報的,我們自己過去生修不好,理當慚愧,今反而怨怪老天不公,怨恨這些有錢人,我們這「毒心」一起,自己的福報又漏失了一些;若常常起這毒心,則必然下場悲慘!

做大官者亦復如是,皆前世(過去一世、二世、三世、…)所修,今天若因為他們做事不公而怨怪他們,我們自遭罪業,得不償失。他行不善,他自有罪報,那是他的事;我們心裏起了怨恨毒心,乃至口罵無休止,我們的福報就由口中、恨意中流掉了。

因「人我一體」(貪官污吏跟您是一體的,由前述夢境比喻即知),故罵他、恨他時,他的罪業反而流到我們這邊,讓您沾一點他的「黑光」(倒楣之氣),您願意沾否?故聰明人當保持平常心對待也;若是親近的人,更應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勸導安慰,若其不從,則隨緣也。(若為官者,職責所在,當辦則辦【貪官污吏】,但心裏需盡力保持平和也)

有的人則是見不得人好,見人有才氣,就嫉妒,這一嫉妒,即將自己的磁場轉更混濁,漸成愚痴(若是不改這種嫉妒習氣,下輩子多半成就「愚痴」,墮畜生道)。

由上之推,討厭有錢人,自己易漏財;討厭做大官者,自己常被人輕賤,嫉妒有才氣、聰明者,變得處事常出錯或健忘、…。說起來,這些情形多半互相摻雜,不是一樣一樣切割得清楚。簡言之,常瞧不起、輕賤、蔑視、嫉妒一切人、事、物,則自己的磁場將很快變得混濁不清又黑暗;處事越不明朗、境遇越不順遂(工作、情感、家庭、…皆受影響)。

故聰明人欲改造命運,即可應用「人我一體」之理,

別人事業成功,隨喜。(但不正當事,不可隨喜)
別人考試成功,隨喜。
別人中了大獎,隨喜。
別人勤做好事,隨喜。
別人病好出院,隨喜。
別人孩子優秀,隨喜。
別人孝順父母,隨喜。
別人救護動物,隨喜。
別人惡言罵我,隨喜。(不與之計較,即是隨喜;我被罵,必我之前有造業故【譬如說人是非】,現有人罵我,正是幫我反省,幫我消業,正該感謝。)
……事相萬千變化,隨喜亦無窮盡。若是希求快快有福,是名福報(福報容有,亦有盡時);若隨喜而不求回報,則心裏清淨,可名功德(功德無漏,智慧速開,福報不求而自更大)

但若刻意攀緣,隨處找人讚嘆他(她),反而心裏不易清淨(但隨緣即可),事實上,最大的隨喜功德,是念佛(念佛即隨喜佛也)!常無間斷念佛,則佛的福報、智慧皆漸流向於你(佛的福德、智慧圓滿無盡,只流一滴給您,您就受用不盡),故每見一心念佛的人,把病治好,智慧大開!我等凡夫,實不宜小看疏忽也。

讚曰:隨喜隨喜不花錢,只是一顆真善心,出口常讚常鼓勵,人生復又見光明!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念佛往生典故三則


念佛往生典故三則

念佛得益,生前少病,臨終瑞相往生者,從古至今記載於書者,實多不勝數。今舉「念佛法要」一書(作者為毛惕園居士)卷二中之三例,供養大眾(全書網址:http://book.bfnn.org/article2/1142.htm ,書中例子還很多,有念佛的方法及理論,可看看唷。)。底下末學會略微解釋(文中「按:…」是毛居士所寫,非末學所寫,先報告之)。
~~~~~~~~~~~~~~~~~~~~~~~~~

修善念佛

「清吳毛,青陽吳氏僕也。持齋念佛,兼修眾善。清兵渡江,吳氏合家逃避,毛獨居守,被兵七槍而死。亂定主返,毛復甦曰:「我以宿業,當受豬身七次,因齋戒念佛,以七槍散怨,今佛來接引往生西方矣。」語畢,合掌念佛而逝。

【按】念佛修善而慘死,如非復活自言,安知其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蒙佛接引往生耶?凡行善念佛而遭逆境者,即應省悟慶幸而更精進也。」

大意:清朝人吳毛,是一名僕人,老實吃素念佛並隨緣修善,清兵過江攻擊,吳毛被射中七槍而死,待清兵退去,吳毛主人一家人返回,吳毛忽然酥醒,說:「我因為過去生的罪業,本應連續七世投豬胎(必遭火燒刀割之苦,供人享用也),今日藉著中七槍,重罪輕報,把罪業報光了,這全是持戒念佛的好處呀!現在佛要來接引我往生西方了。」說完,就合掌念佛往生。

老實念佛

清王癡頭道士,直隸人。極愚,親亡乏食,困臥敝廬,無所為計。或與之錢,莫辨多寡。陳道人收為徒,令日掃地拾柴,晚課佛號數百,禮拜,炷香為度。王誦佛不成韻,每昏沉欲睡,陳以長竿擊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進耶?」如是者三年,一夕呵呵大笑,陳復擊之,王曰:「今日打我不得矣。」詰其故?曰:「師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實禮念,早生西方見佛矣。」陳奇之,而莫測所謂。翌日,登峭崖,西向合掌立化。闍維,得舍利二。

大意:清朝人王癡頭道士,很笨,給他錢他都不會數。姓陳的道士收他為徒,叫他念佛、拜佛就好;王癡頭業障重,念佛常想睡,因而常被師父陳道士拿長棍打罵,就這樣過了三年,有一天傍晚,王癡頭忽然笑得開懷,陳道士又拿棍子打他,沒料到王癡頭說:「師父,您今天不能打我了!」陳道士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王癡頭說:「師父打坐十八年,白費功夫,遠不如我老實念佛、拜佛,若肯幹,早就到西方見佛成為大菩薩了。」陳道士覺得奇怪,不知這笨徒弟說什麼東西。隔日,只見王癡頭登上高崖,面向西方合掌站著往生了;火化後,得二顆舍利子。



民國阿幼,遺其姓氏,臺灣省臺中縣人。惟生一女,招婿入贅,因一字不識,惟老實念佛。靈山寺春秋佛七,均虔誠參加,見男女同修,均穿海青,莊嚴整齊,遂將金戒,交婿出售,希製海青,參加佛七。婿允為製,勸勿出售。迄佛七之第一日清晨,沐浴更衣,穿新海青,正燒香燃燭,蓮友阿三妹,約往打七。幼云:「汝先去,我先在家拜佛。」甫歡欣三拜,忽見三尊聖像,團團轉動,香亦隨轉,愈想愈奇,而愈看愈轉。即往邀鄰居數蓮友來看,均不見轉動,未聞回答,候回頭看時,已直立合掌,含笑歸西矣,年六十八。即為助念,並囑家屬,同聲念佛。

【按】孔子有教無類,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佛更慈航普渡,惟愚夫婦老實念佛。此一癡道愚婦,雖未受歸戒,而能老實禮念,皆獲合掌立化,必見佛接引,往生必矣。願自恃聰明,不屑念佛,或誤入外道,不肯念佛者,知所歸向也。

大意:民國年間有一女居士,名「阿幼」(不知其姓),台中人。因不識字,只能老實念佛,有「精進佛七法會」(七天精進念佛,不停不休)時,都歡喜參加。……有一天,蓮友阿三妹約她一起去參加佛七,阿幼說:「妳先去,我先在家拜佛。」才高興拜了三下,忽然見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不停轉動,覺得奇怪,便去請鄰居幾位蓮友來看,但大家都沒看到有什麼轉動,再回頭看阿幼,她已經笑得開心、站著往生西方了。

註一:現在的「佛七」,多半是從早到晚(約十二小時),晚上還可休息、睡覺,真正的精進佛七,是二十四小時不睡的,連續七天。不過現代人體力不比古人,若能念上十二小時,再來休息、吃飯、躺床上未睡時都能夠繼續念佛(或默念或嘴動無聲念(金剛念)或小聲念),也算精進也,連續七天,效果亦佳。總之,隨個人努力。

註二:阿幼參加的是精進佛七(連續七天念佛不停,二十四小時不睡)還是一般的佛七(一天十二小時左右,其餘時間隨自己發心努力;可睡覺),末學不清楚,但其能站著往生,可知其平常行住坐臥念佛必定精進不解怠也。

專心念佛念久了,會出現輕安相續的感覺,很棒的,所以古大德說,念佛人的快樂,只有念佛人才知道(智慧亦漸開啟也)。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讓孩子聽話


如何讓孩子聽話

現代母親很難為,又要工作,又要照顧不聽話的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聊天室、做功課三催四請,又愛頂嘴!

母親為了掙錢,陪孩子的時間不多,一些專家也勸父母要多陪孩子,但,礙於種種因素,很難照做,又,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未必如專家所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還呈現反效果,聚在一起反而易起口角)。

有沒有方法解決呢?有!難不難呢?不難!簡單嗎?簡單!而且簡單到不可思議!那…怎麼做呢?

這就先講一個佛經裏的一個中心概念:「依報」隨「正報」轉(依報表環境,正報是心;身亦是環境)。通俗的講法就是「(環)境隨心轉」。

在解釋「境隨心轉」之前,先舉二個例子:

曾有一位已結婚的修行女居士,其父親始終不肯學佛念佛,這位女居士深明大義,她試著改變自己!以前對老父不太放在心上,當她決定改變,從此常常打電話回家對父親噓寒問暖表達關心,一方面也常向佛菩薩祈求父親能學佛(她見父親漸漸老邁,怕父親往生後的去處不好,其也是一番孝心也),半年後,奇蹟發生了,她父親竟主動要求念佛念經,後來,約三年後(雖然念經心裏雜念仍多),在女兒的幫助下,父親瑞相往生西方了。

以上的例子末學略報告其含意,今世共做一家人,皆有宿世緣份,中間有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相互糾結,再加今生的相處變化,遂可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學佛就是要解開冤結,末學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位女立委,說其母親很難溝通,道理講不聽;其實,女立委若多對其母親付出一些關心體諒,相信橫亙於母女間的小小怨隙(過去世所結)會無形間漸解開。這時,女立委講的話,只要真合乎道理,母親亦自然容易接受(若有怨結,你講的再有理,對方也很難信服,可能他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其實就是潛意識裏的怨結作祟也)。

再舉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世尊)所示現的一個例子:有一天,世尊與一群弟子在一處道路遇到一位老婦人,他向前要勸她學佛,這名老婦人趕緊轉身走向另一條路,世尊分出一個身擋住她,她又轉向另一條路,世尊又分身擋住她,最後實在無路可走,老婦人坐在地上哭了。世尊喚來弟子「羅睺羅」(睺;音猴)與這老婦人見面,老婦人一見羅睺羅就心生歡喜,就歡喜聽他講佛法,於是這名羅睺羅度了這位老婦人。

弟子們很感疑惑,為何萬德萬能的世尊不能度老婦人,反而羅睺羅可以輕易度了她?世尊就告訴弟子們,這就是過去生我與老婦人曾結了惡緣,故難以度她;而羅睺羅與這名婦人曾結下善緣,故能度她也。

從這個典故也可知,與人為善(結善緣)之重要了。善緣結得廣,將來成佛也可廣度更多眾生。而以上二個例子,都不離「境隨心轉」。

第一個例子,女居士發「心」改變自己對待父親的方式,於是境隨心轉,她的父親也改變而願意學佛了(父親即女居士的「環境」)。

第二個例子,羅睺羅過去世與老婦人結善緣(發的善「心」),這一世遂能度了她學佛,亦是境隨心轉(老婦人即羅睺羅的「環境」),宇宙萬事萬物,莫不離「境隨心轉」。(世尊示現度不了老婦人,卻是表演給弟子們看,於是度了弟子們,讓他們知道結善緣的重要。而老婦人自然亦漸對佛產生信心,解下冤結,與佛更結善緣也。此亦境隨心轉)

再講清楚些,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譬如作夢,夢中的一切,包括喜歡乃至討厭的人、事、物,不是分開的,他們是一個整體,不是別人,整個夢境就是您自己,人生亦復如是!眼前看不順眼的人,乃至討厭的蟑螂,其實都是您世界中的一部份,不可分割,您若恨他們,就是恨自己,將來有得苦受!這時我們就換一個名詞,叫「因果報應」!

現在就來提「孩子」的問題。孩子為何不聽話?自然是與您宿世有些惡緣,乃至您這一生的行為造作皆有影響。其情形複雜,但不離「境隨心轉」,

一個愛說別人是非的母親(隨口罵政治人物也算,這樣的學佛人好多;而且他們甚至不知道這也是造口業),生下的孩子,就容易與母親唱反調。
一個愛殺蟲蟻的母親,不但自己易生病及血光之災,孩子亦容易反叛、受傷。
一個心裏常懷恨意、嫉妒的母親,孩子亦易懷有心機、仇恨。
……

如果,想改變這種情形,無他,既然整個世界都是你,那不用管別人,就把自己修好,環境自然開始漸漸轉變(孩子、擾人的蟲蟻、討厭的同事、…都是您的「環境」),孩子會聽你的話的。

人最易犯者,口業!沒必要,儘量減少與人聊天,沒必要,聊天的話愈短愈好(把時間拿來念佛多好!)。可以做口業表(可以參考末學「如何念經念咒易得效驗」這本書中的「念佛念經修十善業,改命改運如虎添翼」這一段,有口業表的示作及十善業的修行;但最好整本書多看幾遍,理體會深刻,也就知道該如何做)每天檢點自己有無造口業(沒事不要對外人說:「哎呀!我那孩子就是不聽話!」這種無益的話不要多說,謹閉尊口),另外,心裏要保持對人、小動物(螞蟻、蟑螂、蚊子…一切看得見的生命)的尊重,不可任意傷害。另外,多多念佛,行、站、坐、臥皆可念,可在心中默念,很方便。上班不用腦時,即可念,若勞力工作,可邊做事邊念。

堅持以上之斷惡修善(這裏只是略提,詳情請閱「如何念經念咒易得效驗」這本書(末學部落格上大都有這篇長文章),孩子的問題可漸解決,不需勞心,只需把自己做好,自然「境隨心轉」,心想事成!但時間上依個人努力程度,應該三個月至半年會見效。再提醒一遍,口業表一定要做,不做口業表每日打分數,督促自己的力量只有三分之一,這是末學的體驗!!當然,做口業表的目的就是要把分數拉高,不可隨意說任何人的閒話,切記切記!另外,在部落格寫心情發洩不滿或自己寫日記在日記本或甚至投書到報刊,統統都造業,速改速改!)(末學看過不少女性,說自己孩子皮、騙人、不聽話,但,她們自己亦喜歡騙人、說別人是非,但,她們幾無自覺!可悲!)

以上所提境隨心轉的理論可以運用到一切處,非單止於母子關係。以人際關係來講…,被老闆誤會,被同事誤會,…,就檢點自己莫造口業,自然磁場轉變,人見人尊敬(您),這種莫名被誤會、排擠之事亦自見減少。

科學的時代要有科學精神(實驗精神),方不稱為迷信!美好的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裏,說起來簡單,起頭還真有點難,但是,若不起頭,則一切都是枉然!多說亦無用。

最後祝諸大善母親、讀者各自珍重創造好命運!